提。忽视问需于民、缺乏科学调研,就容易导致创新欠缺适配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沦为“自嗨”,乃至浪费资源。吕德文认为,面对基层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线人员和政策研究部门需要共同研究、科学谋划,明确创新方向,及时调整细节,不断完善创新举措,使之符合基层实际。技术赋能莫成“垒包袱”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近年来,政务新媒体发挥了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创新社会治理等作用,但也出现了技术赋能变“指尖上形式主义”等问题。华北某市于2019年上线全市一体化社会治理信息化App。当地一位社区党组织书记告诉记者,App建成之初,推动各级部门联动,更好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后续落实过程中,有形式化倾向。“比如,只允许填报自行处置的问题,不允许填报‘吹哨’问题。这就导致‘单打独斗’解决不了的问题依然难以解决;而社区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还需在信息系统里体现,增加负担。”有基层干部反映,上级部门以问题填报多少为标准来考核社区。“我们只能每人每天填15条类似捡垃圾等‘不算问题的问题’。后来发现考核排名还是靠后,现在已经改成了每人每天30条。”该社区党组织书记说,“现在每天花在这上面的时间,至少一小时。”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袁柏顺建议,应科学评估和精准衡量政务App实际效能,对功能冗杂、意义不大的坚决去除,确有保留必要的可集成为统一的信息平台,推进政务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有基层干部反映,一些职能部门扎堆下考核任务,垒起了“数据包袱”。华东地区某经济发达地级市的县级市下属镇,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22年度,该镇共接待了23个部门督查组,督查内容涉及60个方面。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历次督查涉及的统计数据中很多可以“合并同类项”,但因上级部门数据不联通、重复调度,导致基层重复做功,挤压用于其他本职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受访专家表示,“以督查促落实”是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在实践中应把握好督查检查的层次、频次、方法,统筹协调、精简合并,切实为基层治理减负。调研“含金量”需提升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在调查研究中存在只见主题不见问题,选择枝节问题回避重点问题,多个问题并行但主要问题模糊等情况,影响调查研究走深走实。个别地区调查研究“嫌贫爱富”。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在调研点选择中,矛盾集中、问题堆积的落后样本或非典型村少有人问津,而亮点多、成就大、经验丰富的部分典型村、示范村却是“明星点位”和“经典线路”,几乎“天天有学习观摩,周周有领导调研”。村支书忙于讲解接待,村干部不堪其扰。有的领导干部“彗星式调研”走马观花。“有的调研,只是站一站、看一看、转一转,不出思路,也缺少服务”。华北某市一民营企业创始人说,不同部门领导来企业调研过多次,但没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受访专家认为,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成因复杂。其中,既有心态消极等主观原因,也有调研能力不足、调研制度缺位等客观原因。调查研究力戒形式主义,需多管齐下,在树立正确认识、不断提升调研能力、持续优化调研过程管理、完善和落实调研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跳出满意度调查“满分怪圈”当前,不少部门单位用满意度调查作为衡量工作成效、评价工作作风的方式,收到良好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地方在考核压力下出现了“讨好评”情况,让满意度调查走形。中南某市属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99%的满意率”,可能放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的服务行业都是高分。但在当地医疗系统,这个成绩却可能会被问责。据了解,当地面向全市服务部门制定考评机制,方便办事群众衡量政务服务成效,评价工作作风。“在实际运行中,考评结果跟问责挂钩,本来就很忙碌的临床科室,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去盯扫码评价、防被差评,一线工作人员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 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