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制度原因分析
2013/11/7 20:05:16

摘  要:针对历史和现实中绵延不绝、花样翻新的腐败现象,学者们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其成因,如人性、经济、文化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制度结构缺陷和安排的不合理等问题,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对此,本文选择了制度分析方法。在对前人研究的制度分析框架基础上进行补充与修正后,运用该分析框架,从制度的变迁、制度制定机制、制度执行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入手,结合具体制度的设计,在比较分析中阐述制度激励功能、机会消除、约束功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探析我国腐败的制度成因。
 
关键词:制度分析;腐败;制度 
 
一、腐败的定义
    研究腐败问题,首先必须界定腐败的概念。在本文中,腐败的概念是:公职人员不当地利用公共权力、职位和权威对社会利益进行有利于私人的分配,其基本判断标准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此外,本文腐败定义的内容包括:第一,腐败的主体是国家公职人员,包括个体和集体;第二,腐败的目的是谋取私人利益,不仅包括腐败者自身或相关人员的个人不正当利益,还包括腐败行为者为小集团谋取的不正当利益,利益包括有形的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和生理欲望的满足;第三,腐败的手段是非法运用公共权力,须区别于利用正当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第四,腐败的最终结果表现为一种行为,区别于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社会进程中的衰败。
二、制度分析方法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它就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的系列约束,它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通过向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制度可以反腐败制度与其他制度,也可以分为正式制度(法律法规、组织安排、政策等)和非正式制度(道德、风俗、习惯等)。
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秩序,而制度则是通过设置了一整套的行为和事件的模式来增进秩序。社会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的需求的无限的。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必然会产生需求和供给间的矛盾,制度作为行为准则理性地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和框定着权利的边界,使个人的选择必须受制于规则约束。正如大卫·休谟提的“无赖假设”——在设计任何政府体制和确定该体制中的若干制约、监控机构时,必须把每个成员都设想为无赖之徒,并设想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谋求私利,别无其他目标。腐败是公职人员和那些参与腐败交易的人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机驱使下经过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后所作出的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而制度通过影响个人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而最终影响着个人选择。在腐败现象蔓延的问题前,制度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腐败的原因。
制度分析的概念经历了从政治学为主到以经济学为主的演变过程。通常认为,
制度分析方法是一种从制度环境的角度对某一社会现象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未来走向等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它首先寻找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制度根源,探讨制度对这一社会现象产生、发展的功能,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寻求促进或抑制该社会现象的制度方法。
在借鉴和完善其他研究者的制度分析框架基础上,本文将采用下图所示分析框架进行腐败的制度原因探讨。
 
第一,从制度所处环境入手,分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对制度的新的需求,包括对旧制度的废止、完善以及对新制度的制定。环境分析是制度需求的现实基础,也是检验制度是否完善、功能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
第二,分析制度体系与坏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度体系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既要根据现实需求不断完善制度供给,又要适应环境变化对自身做出调整;同时,作为社会运行的规范,制度对社会环境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价值观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 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