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以“可享受处级待遇”的帽子吸引博士令人忧虑

[日期:2007-04-10]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安人和 [字体: ]

   “来某地效力的博士,可享受副处级待遇。”(“省级党政机关在编制限额内接收全日制博士生,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在编制限额内接收全日制博士生、硕士生,经省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特殊职位考录,依据德才条件,可分别享受副处级和正科级工资、福利待遇。”)———在某省2007年北京招聘人才洽谈会上,“处级待遇”成了“招贤纳士”的有效手段,成功吸引410位博士达成了去该省就业的初步意向。

    处级待遇吸引410位博士说明了什么?它与近年来的公务员热一样,折射出当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官职”依然是人们的主要选择,官本位意识占据了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它也进一步告诉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倾斜缘于分配的倾斜,就业意向的失衡来自社会资源配置的失衡。

    一个人的学历越高,其就业的选择机会就越多,发挥专业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就越强烈。按照这样的常理,对于博士生来讲,“官位”的吸引力应该远不如低学历者强烈。但事实并非如此,副处级待遇就吸引了410位博士!何以至此?因为社会资源分配向行政机构倾斜这一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方式,并没有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得到相应的改变。一边是官员这一职业的高稳定、高福利、高权力预期,一边是其他职业的高风险、低保障和对未来的不可预知。其反差之大,已经到了副处级待遇就足以让博士们趋之若鹜的程度!

    存在决定意识,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上述反差巩固着人们脑海中原本就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意识的强化又反过来加剧了我们国家人才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失衡。有统计显示,在发达国家,70%的高级人才集中在企业;我国则恰恰相反,70%的高级人才集中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这种现象目前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近两年,在南方的发达省份,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企业虽开出30万年薪,仍一“工”难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海进行的4000户居民入户调查显示,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见4月8日《中国青年报》)“产之者寡而食之者众”,这在任何社会都是令人不安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来讲,其危害更不可低估。

    面对这样的现实,政府要做的,应该是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改变社会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局面。如建设有效政府,让政府权力从社会和市场的诸多领域退出,限制官员权力和降低官职含金量;革除官员的终身制弊端,在官员内部形成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社会和市场尽快成为配置资源的主导力量;进一完善劳动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只有社会资源分配公平了,比较收益合理了,社会上的每个职业才能具有相应的吸引力,人力资源才能向最适合、最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职业和岗位流动。

    前面提到的某地的人们无疑是精明的,他们用“处级帽子”的确引来了人才。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似乎是在公开地向社会展示“官位”的巨大优越性和诱惑力,有意无意地引导人们向着“官本位”的路上走。这种只追求短期效应或者说只追求局部利益的做法,让人不得不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duxiuer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
Processed in 0.053 second(s), 5 queries,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