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透视权力配置失范:“诸侯”式结构最易滋生腐败

[日期:2007-04-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谢鹏程 [字体: ]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本周刊文指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是权力失控和失范的表现,其中既有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也有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不合理的权力配置机制构成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文章说,从微观的权力结构上说,集权和分权是指权力分配和运行的两种方式。集权即权力集中,分权即职能分工。从防治腐败的角度来说,集权比较容易产生腐败,因为集体机制缺乏那种由外部力量直接转化而来的自我激励和清洁功能;分权也有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因为分权导致职能专一、专业化程度较高,容易蒙蔽外界的眼睛。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腐败问题往往不是出在集权机制或者分权机制某一方面,而是出在集权与分权结合的权力分配方式以及权力运行中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上。

文章对不合理的权力配置机制的三种类型进行了剖析:

一是“诸侯”式权力结构,即概括授权与笼统责任相结合的权力配置机制。文章指出,概括授权就必然形成综合性的、扩散性的权力。综合性的权力就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部门掌握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权力,如地方全面掌握行政、司法和立法的权力,部门掌握人事、财务、业务等权力。扩散性权力就是各项权力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没有相应的具体的责任。笼统责任就是以比较单一的责任形式制约权力运行的综合效果,例如,“保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等。这种情况往往形成封闭的权力运行模式,不透明,难以制约,难以监督。这是一种粗放的权力控制方式,考评粗略(指标较少),科责简单(称职与否),调控单一(换人即可)。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反向控制,削弱上级的控制能力,乃至坐大成势,难以控制。这种权力结构是权力过分集中的一种典型形态,是滋生腐败的主要土壤。

二是层次性弱化的权力结构,即上级可以越过中间层次直接指挥下级行使权力的权力配置机制。文章指出,上级领导之所以能够直接行使下属各个层次和部门的权力,从宏观控制到微观执行,无所不能,无所不至,是因为这个领导人集决策、执行、监督等权力于一身,下属没有任何抵抗的力量和根据。这种层次弱化的权力结构实际上意味着领导人可以随时随意破坏组织机构及其程序和规则,以自己的意志代替下属的意志,以自己的职能代行下属的权力。它不仅会助长一把手的腐败心理,而且破坏了中间层次和下层的权力运行控制体系,助长了中间层和下层掌权者滥用权力,扩大了腐败的土壤。

三是制约弱化的权力结构,即领导集体成员之间的分工特别是一把手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分工缺乏监督制约功能的权力配置机制。文章指出,比较常见的领导班子分工模式是,一把手分管(或者重点控制)人事和财务,其他成员按照同类归口的原则分管若干部门或者方面。这种分工的合理性是明显的,也适应了制度环境的需要,但是它给一把手和班子其他成员都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确认了不应有的利益冲突,缺乏部门之间和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和制约。在这种权力结构中,一把手固然能够“统揽全面,协调各方”,便于引导各项权力实现其积极的目标,但是微观控制能力较弱,特别是对分管领导和下属部门滥用权力的控制大大弱化,除非出现明显的或者或较大的问题,一把手容易被下属蒙蔽。如果出现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同时弱化,就可能出现职能交叉、重叠,责任弱化、监督乏力,产生腐败。文章最后指出,这三种类型的权力配置机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背离了党和国家的组织原则即民主集中制和领导模式即集体领导。“诸侯”式权力结构是有集中无民主,有个人无集体;层次弱化和制约弱化的权力结构是片面集中,有集体无集体领导。大体上说,这三种类型都不同程度地属于“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duxiuer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
Processed in 0.017 second(s), 4 queries,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