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学术腐败:难除的毒瘤

[日期:2009-11-17]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

全屏播放:在播放器中点击右键选择缩放,再选择全屏即可。

    节目导视:涉嫌学术抄袭事件,同门博士后对簿公堂(因为这样明目张胆地抄袭,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学术丑闻频频曝光,学者道德如何坚守(你的评比、你的提升过分地用这种所谓定量的东西来做,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敬请关注《新华纵横》--《学术腐败:难除的毒瘤》。

    新华社记者潘旭:我手里拿的这本书,是2009年1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闻学论著,名为《历史的选择》。就是因为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国内知名学府复旦大学的一起严重学术抄袭事件被媒体曝光。据了解,这起事件涉及师出同门的两位博士后研究生。

    韩元,上海某高校教师,这起抄袭事件的当事人之一。2003年,韩元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2006年6月学习期满,完成了博士后出站报告《新时期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研究》。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事隔几年,她居然又在网上看到了这篇似曾相识的论文。

    上海某高校教师 韩元:我最早发现这个呢,是今年5月份在传媒学术网上一篇署名许燕的文章,谈30年新闻文体的变迁的。这篇文章我发现了很多我熟悉的语言和段落,于是我就打电话给许燕本人,来问她是不是抄袭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事后许燕也给我发了一个短信,也表示歉意,然后说她已经在网上做了注释和参考段落。

    提起许燕,韩元并不陌生。当年她们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同学,并且还师从同一位导师——李良荣教授。现在,许燕是复旦新闻学院的一位副教授。因为师出同门,又彼此相识,韩元对这件事并没有深究。但没过多久,她看到了一本名叫《历史的选择》的书。这是李良荣主编的“新闻改革30年研究书系”中的一本,其中就有一篇署名为“许燕”的文章——《30年中国新闻文体变迁》。

    上海某高校教师 韩元:这篇文章的抄袭就比较严重了,很多地方都大段大段地(抄袭),也没有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也没有某某人说这样的字眼。对于我当时的心情我是特别悲愤,因为我跟许燕也是熟人吧,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她没跟我打招呼,而且我当时网上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她也没跟我讲要出书,也没有跟我说有这么一个课题。所以当时第一反应是蛮欺负人的,因为这样明目张胆地抄袭,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韩元给记者对比了两篇文章,很多地方几乎是整段照搬,一字不改,不仅抄袭观点、论述,连案例也原样照搬。这样明知故犯、变本加厉地抄袭,让韩元觉得很憋屈。况且,正式出版图书和之前网上抄袭有很大不同,韩元很快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

    上海某高校教师 韩元:因为对于我来讲,被抄袭的是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既没有出版也没有发表,我其实暑假的时候想整理一些论文发表的,现在暂时这件事情就搁置了。因为我特别担心的是若干年以后,人们拿到我正式出版的报告或论文的时候,会不会说我是在抄袭许燕的,我当时特别有这个担心。

    包括《历史的选择》在内的这套新闻学丛书,属于武汉大学国家“985”工程项目的一个课题成果,在业内影响很大。因此,韩元多次和许燕沟通,许燕先后提出的图书撤柜、再版时刊登道歉更正、金钱补偿等各种方式,或未能实现,或被韩元拒绝。双方僵持之下,韩元得知许燕9月底要公派出国,至少一年内不会回国的消息,这意味着“抄袭事件”可能就此搁置,这也最终促使韩元将此事诉诸法律。

    上海某高校教师 韩元:大概我是9月13日,我给复旦大学的杨校长、秦书记以及分管重点学科办公室的叶少良主任,寄出了一份材料,是9月13号。然后我向法院递交诉状是在9月16号,法院的速度还是蛮快的,9月21号立案。在9月23号,复旦大学正式启动了调查程序,学校首先摆出了一种不护短的立场,作为我个人还是比较感动的。

    在整个事件中,另一方当事人许燕始终未露面,也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媒体采访。因为涉嫌抄袭的《历史的选择》丛书属于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并得到有关资助,“抄袭事件”曝光后,引起很大反响。复旦大学表示,对涉及到本校教师的问题,一定会严肃查处。

    复旦大学宣传部长 萧思健:现在也是根据工作的流程,由学校的有关会议机制进行讨论确定,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社会进行发布,所表明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复旦大学会严肃处理学术不规范问题,并且要让更多的老师引以为戒。

    早在2007年12月,复旦大学就曾“自曝家丑”,连续公布了三起本校教师的学术剽窃事件。如此高调地自曝“学术丑闻”,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这也表明复旦在治理学术腐败行为上的决心和力度,但此类事件在全国一些高校中仍频频发生。今年以来,大学学生、教授、甚至校领导学术剽窃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因论文抄袭引发的新闻事件也比比皆是。

    配音+字幕

    

    2009年2月,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被指抄袭论文

    2009年4月,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因论文抄袭被撤销行政职务

    2009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撤销硕士论文抄袭者学位

    2009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被教授联名举报论文抄袭

    2009年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发表文章被指抄袭

    …………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抄袭”4个字,用户可以得到几千万条搜索结果。近年来,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已成为一颗毒瘤,身处其中的人尤其能感受到切肤之痛。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有人讲(上世纪)40年代,官场腐败一塌糊涂,学术界不为五斗米折腰,科学家还是很清高的。现在呢很遗憾,我们这些人当中也确实出了些不体面的事情,这是非常遗憾的。

    曾经不染尘俗的“象牙塔”为何会斯文扫地?汪教授认为,这与我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不规范有很大关系。评教授评职称只看发了多少文章、写了多少著作,在此基础上,“学术”往往沦为个人换取荣誉、谋取官位和金钱的一种手段,剽窃抄袭也就在所难免。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更糟的是你有的时候发奖金,是你文章数量乘上文章影响再给钱,这个完全变成铜臭世界了。这是在管理体制上,你的评比、你的提升过分地用这种所谓定量的东西来做,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

    而各个大学设立的学术规范委员会,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育学家 熊丙奇:主要在于学术委员会不独立,他没有独立运作的财权,也没有独立运作的空间,往往很多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是挂靠在某个行政机构之下,它的经费也受到行政机构的制约,而他们开展行动往往也受到学校领导和机构的指令,然后再开展活动。如果说学术委员会得到的指令是这个事件不用调查,或者说是从轻处理,那么他们可能就不去调查,就不去处理。

    新华社记者:潘旭:今年3月,教育提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敢于对学术不端“下猛药”。作为学术机构和其中的学者,对学术、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坚守是头等重要的。只有在”坚守”的基础上改革不良的学术制度,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类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发生。感谢收看本期《新华纵横》,再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
Processed in 0.024 second(s), 4 queries, Gzip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