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日期:2008-08-31] 来源: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作者: [字体: ]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传统文化中的个人荣辱与清正廉洁

杨春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了丰富的内涵。其中深厚的廉政思想,作为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营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深刻阐述了他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廉政思想,诸如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都被不少开国统治者奉为安邦治国之道。同时,更多的廉洁内涵则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准则。

走进岳麓书院,“忠孝廉节”四个大字镶嵌在讲坛两边的墙壁上,短短四个字却概括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廉洁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至今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任然有着重大的借鉴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对于为官从政者清正廉明的要求很早就载入史册,从《西周》初期的《六韬》,到儒家的五部经典《五经》、《四书》,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等诸子的书中,都有关廉政文化的内容和要求,也形成了传统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仁义廉耻。为政在于行仁义之道,要讲究从政道德。在传统的伦理学中,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极受褒扬。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之。(《史记·管晏列传》)。意思是没有了礼仪廉耻,国家也就灭亡了,把礼仪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制定了廉不蔽恶的原则。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在以清廉思想为内核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产生了大量的论,各朝各代设立了各种监察和反贪机构,出台了种种奖廉罚贪的法典。

  节俭重民。要爱民、教民、养民,生活节俭,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春秋》载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谓节约俭朴是一切美德的共同标志,而奢侈却是最大的恶行。我国古代历史上所谓盛世都与当时的统治者薄赋勤政、体恤爱民密切相关。

  公正无私。为政必须分清公与私,假公济私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吕氏春秋》记述: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意谓做到公,则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正是由于公正得来的。能否分清公与私是从政者品行良莠的试金石,也是善政与恶政的分水岭。包拯一生笑比黄河清,因此留下包青天的美誉。

  克己修身。要重视身教,立志从善,克己奉公。《老子》记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意谓执政者不要有自己的欲望,应该以老百姓的希望作为自己的意志。《礼记》也记有:政者,正也。君为政,则百姓从政矣。诸葛亮留给后人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是教育后人要重视治心修身,切忌轻浮妄动。  

重贤任能。要选贤重用有才能之人。墨子说:不当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意即不庇护父亲兄弟,不袒护有钱有势之人,不宠爱女色,荐举有才能的人。

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历经沧桑五千年,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德育资源。而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廉政文化经过代代洗礼之后,成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中之重,其本质是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为宗旨,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社会主义正气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把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新型社会文化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尤为重要。

当前,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效整合廉政文化资源,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增强国民的廉政意识,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实现廉政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   

一是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廉政理念。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政府官员的伦理行为,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公仆意识,如果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真正把自己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他们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这就要求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   

二是要进行立志教育。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与动力,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就会远离腐败与堕落的陷阱。儒家之志乃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即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安定群众。怎样才能做到立志呢?王明阳说:立志就要“收放心”。一个人清心寡欲,矢志不渝,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状态。然而很多时候,人心是浮躁的,东追西逐,不知所至。所以,他说:鸡鸭放出去了还要收向来,更何况是自己的心: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腐败的党员干部的良知却不知到哪里去了,就像放出去的鸡鸭牛羊,收回来难,也不想收回来了。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倡导树立大志,做到干大事业要抗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   

三是要重视知耻教育。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我国儒家文化有优秀的知耻的廉政观点。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行已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辱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中国反腐败的艰难之处,正是缺少一种知耻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廉政文化的缺乏和弱化必然会给腐朽文化乘虚而入,诱导和腐蚀人们的意志,误导人们的行为。比如现在一些贪官殉私枉法,怕的是刑法,就是不怕羞耻两字。又比如笑贫不笑娼笑廉不笑贫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腐败文化如果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就会导致集体性腐败、体制性腐败以及人们的羡腐心理等。法网恢恢总有漏洞,道德自省无处不在。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精辟概括,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应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容易识别的具体标准。强调知耻,就是教育党员干部和社会大众孤立和反对腐败行为,形成不容腐败的社会舆论,为反腐倡廉提供公众性舆论支撑,占领和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我们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共同构成完整体系,促成健康向上、知荣明耻社会风气的形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廉政文化的打造,是一个长期的、多效的、开放的学习工程,我们的探索无异于沧海一粟。本着弘扬传统、倡导廉政之风的有机结合,我们青年一代应该知书识礼,“崇廉憎腐”,耳闻目染、触一动十、循序渐进,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修养,在新世纪重科技,更重人文、重修养的时代潮流中,做廉洁君子,做华夏赤子,做真正的世界人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
Processed in 0.026 second(s), 4 queries, Gzip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