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曰修(1712-1773年),字叔度,一字漫士,号诺皋,南昌新建人,清代著名水利专家、文学家。著有《裘文达公文集》《诺亭诗钞》等著作。其行文清新隽永,诗格安雅,所涉内容甚广,堪称清代盛世风貌的“史诗”。
裘曰修出身世代官宦书香门第。其父裘君弼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历任吏部主事、户部给事等职。裘曰修10岁时,父亲去世,抚育裘曰修的担子便落在了其生母王氏的肩上。王氏,生长于名门,通书史、能诗文,是位胸襟开阔、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幼年裘曰修在生母督教下,饱读藏书,还肄读府城豫章书院;又在艰难处境下,饱经人生世事,因而玉成雄才。
裘曰修年轻时是位美男子,文弱白净,貌似潘安。但民间传说其妻熊月英麻脸大脚,额上长着7颗排列仿佛北斗七星般的斑点。洞房花烛夜,新郎裘曰修揭开面纱,第一次见到新娘,顿时如雷击般愣在床边,怏怏不乐,踱到书案前提笔书写“抬头不见月,遥见满天星”。同样擅长琴棋书画的熊氏为丈夫续写“众星拱北斗,牛女朝帝京”,以织女牛郎故事为喻,表示能辅佐夫君成就事业。裘曰修当即对妻子的才华、气度及贤惠大加赞赏,对自己唯貌是举则惭愧不已。此后,夫妻几十年恩爱有加,情深意切。
裘曰修天资聪慧,才思敏捷。乾隆四年(1739年)裘曰修考中进士,27岁的他在殿廷上接受乾隆帝的考问,对答如流,皇帝对此大为赞赏,于是入翰林院做编修。入翰林院后,裘曰修更加发奋,凭着才学渊博,逐渐博得乾隆帝的赏识和信任。而立之年的他,便被擢升为吏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继而又担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其人文底蕴深厚,学问广博精深,曾任《大清会典》《清修永乐大典》总裁、《四库全书》馆总裁。他为人宽厚,从不以权势欺人。他曾说:“让人怕我,不如让人敬我。尊敬是从人心底里发出来的,不能强求。”乾隆帝称赞他“品学端醇,才猷练达”。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裘曰修突遭佞臣陷害,以受贿贪赃之罪名被打入大狱。熊月英闻讯后心急如焚,千里赴京为丈夫申冤,不亢不卑,义正词严,澄辩冤情。皇帝对其义举颇为欣赏,裘曰修被无罪释放。因与过世的公主有几分神似,熊月英被皇太后召见并当即认作“义女”。就这样天缘巧遇,熊月英也成了名震一时的“裘皇姑”。她喜欢打抱不平,扶危济困,被誉为“名门内助”。
裘曰修一生中最大政绩莫过于“治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史稿》记载“河屡决山东、河南、安徽境,积水久不去”。这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见到黄河决口,东部平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于是酌情免去灾区赋税,并派裘曰修谋划治理黄河的策略。
已经45岁的裘曰修受命后,不辞辛劳,奔波于河南、山东、安徽、直隶等省勘视河道、开发河渠、查灾赈济。从乾隆二十二年至乾隆三十七年的15年中,裘曰修主要对黄河、运河、淮河等进行疏浚和治理。在京城期间,他还参与规划修建现在北京的北海、中南海等引水工程建设。他立于水利工程的全局看问题,抓住洪水泛滥成灾的关键所在,探究洪水泛滥的源与流的辩证关系。他曾说:“治水当先审其受病之由,再论治病之法,就一县一府而言,病有其处,合一省而言,则不然;就一省言,病有其处,合数省而言,则又不然。若仅于一处受病处治之,而下流之去路未清,则为患滋甚。”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裘曰修前往河南查勘水患,赈济灾民。当时河南受灾特别严重,很多灾民因为吃不上饭而饿死。看到这种情况,裘曰修非常难过,于是上疏请命,在《查勘卫河奏明启程日期疏》中提议:“各县俱设粥厂,则此境之人不入彼境,彼境之人不入此境,又于一县中分东南西北四乡,则自然散布,不致丛挤,在官费不甚巨,而饥民实赖全活。”字里行间无不彰显裘曰修爱民如子的情怀。
裘曰修治水疏河功绩卓著,其所治黄河、淮河、淝水、济水、伊河、洛河等大小共93条河流,完成堤防工程3000余里。他所著的《治河论》上中下三篇,是我国治水理论中的宝贵财富。《治河论》详细阐明了对水利工程的见解,许多思想直到今天仍有参考借鉴的价值。他提出“欲要治水,必先治人”的先进理念,深得乾隆帝嘉奖。
“河非可以治也,亦顺其自然而导之。”“治河不外疏筑,而筑不如疏。”裘曰修认为,河流走势原本是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能去更改或是治理,只能顺势去引导它,遵循天道。面对黄河决堤、河患严重,裘曰修曾提出过“黄河改道入海”的建议,即在黄河北岸开减河,引河水北流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正因为其不凡的治水业绩、宝贵的治水经验以及心怀苍生的高尚情操,裘曰修的声誉极高,被当时百姓尊为“水神”。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裘曰修在疏浚永定河、北运河后,朝廷加封其太子少傅。
第二年二月,乾隆帝准备编纂规模宏大的《四库全书》,于是任命裘曰修为《四库全书》馆总裁,详定修书规条。在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两个月,裘曰修病笃,但他抱病坚持。不到两月,裘曰修便病卒在翰林院的《四库全书》馆里。乾隆帝御笔封裘曰修谥号为“文达”。(戴和杰 何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