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渭祠始建于1478年,是当地老百姓为缅怀北宋时期正直清廉的官员周渭而建的。据恭城县志记载:周渭(922-999年),家境贫寒,幼年父母双亡,在叔伯及邻居救济抚养下长大成人。当时,南汉国君刘钊盘踞在五岭(恭城是其属地),赋税征收名目繁多,民不聊生。周渭两次率领数百乡民欲逃往湖南,因沿途遇盗贼袭击未遂,后只身冲破险境北上。
宋建隆初年(960年),周渭到达京城汴梁,户部侍郎薛居正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把他写的治国策略推荐给宋太祖。宋太祖召他面试,见他有真才实学,于是赐同进士出身,并派他当白马主簿。他到任后,见这里的县吏作奸犯科,遂依法处斩。宋太祖得知后,破格提拔他为右赞善大夫。
宋乾德年间(964-968年),周渭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通判。辖区内的口砦驻扎着许多守军。带兵的监军非常骄横,放纵部下胡作非为,当地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周渭亲自到军营,把带头滋事扰民的几个军官正法,全军慑服。宋太祖对周渭此举大加赞赏,下诏书对他嘉奖,并让他监管驻口砦的军队。周渭在兴州以生活简朴、执法严谨著称,百姓深受其惠。
周渭外出做官,其妻莫氏一直在家乡靠养蚕纺织度日。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北宋统一了岭南,设广南东、西两路(辖今广东、广西境),周渭升任广南诸州转运副使,才得以回家探亲。得知恭城百姓仍受刘钊所定的苛捐杂税之苦时,他立即奏请朝廷减免,同时兴办学校,开发民智,造福家乡。
周渭在岭南任职6年后,调任扬州知州,进殿中侍御史改两浙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盐铁判官,迁侍御史,历判户部,后出知亳州,皇上赐其金印紫绶。后来,因为侄子招兵买马的事,周渭受到株连,被贬为彰信军节度副使。
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拟再起用周渭。没想到,诏书刚下,周渭不幸病故,终年77岁。其家境清贫,几乎无法举丧,宋真宗特封周渭为惠烈御史周王,赏钱十万予以举丧。
时过境迁,经过千百年的风霜洗礼,周渭祠依然完好地耸立在世人面前。如今,经过精心改造装修后的周渭祠,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布局为戏台、楼门、大殿、后殿和左右厢房,是颇具明清古建筑特色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廉政教育基地,周渭祠内设置有:周渭生平简介,中国廉政发展史,桂林地方历史廉政文化及历代清官展示馆,中国共产党反腐历程展示馆,时代先锋及廉政成果展示馆以及图文并茂的自古到今腐败案警示教育展馆等等。基地的设置将廉政教育和党员干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每个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都为周渭廉政爱民、不徇私情、执法如山的精神所感染,进一步在“教与学”中开阔视野,增强廉洁自律、公正执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