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7月30日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周韶钧
1 舆情综述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媒体报道称,《办法》对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制、工作原则、预防措施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等内容作出全面规定,这也是教育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作出规定。
有舆论指出, 治理学术不端,其意义其实早已超出治理本身。这不仅是在塑造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教师,同时也是在“编写”一套人格品德教育的“鲜活教材”。既然如此,就要效仿华佗的“刮骨疗法”,将学术不端的毒瘤彻底从高校肌体中割除干净。完善体制、改革机制,治理学术不端任重而道远。
2 学术不端行为乱象丛生
央视调查发现,代写论文已形成产业链,花钱请机构代写论文的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其中,硕士、博士涉及几百所高校,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可谓乱象丛生。
中国教育网发文称,从教授博导到普通学生,媒体曝光的论文造假事件呈高发态势,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有媒体曾报道,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约为1.8亿元至5.4亿元,2009年已超10亿元。虽然这一数字不一定很准确,但大家都承认,论文买卖已经形成规模,成为一道亟待治理的难题。
《法制日报》撰文指出,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以硕士研究生论文为例,由于把关不严,大面积抄袭时有耳闻,全篇复制也不稀奇,甚至同一篇论文被反复抄袭。必要的学术参考、引用并不为过,但如果抱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心理,科研成果不能谨守学术规范,不仅令人汗颜,也有悖学术伦理。
川北在线评论称,当下,论文就像超市里的商品任人挑选,原本不能被买卖的论文“生意”,已经形成一条“生产——买卖——发表”的产业链。
3 根源是不当的学术评价机制
学术不端刹不住车,论文买卖“产业”不断壮大,根源在于简单的学术认定标准和旺盛的论文发表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张敬伟指出,以论文数量和质量进行学术评价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如果这种评价机制异化,论文成为主要指标或者说唯一指标,论文的功利属性就会放大,从而溢出到市场,并滋生产销一条龙服务的黑色产业链。在这一产业链中,学术期刊、枪手、掮客、购买论文者不过是各取所得的论文市场的分肥者。学术造假、论文买卖黑色产业链的根源是不当的学术评价机制。
《北京晚报》刊文分析称,长期以来,在学校、医院、文化单位,只看论文发表数量,并不关心老师教书好不好、医生手术精不精,或者其他擅长专业操作但不善于搞理论的人才。在这样单纯而绝对的评价体系下,逼着人们只能变着法子去找写论文、发论文的路子。
《新华日报》认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时有发生原因之一,是高校自身对学术环境要求不高。有些学术不端行为,经人举报未必会被及时处理,即使被曝光,处理起来还是拖泥带水。甚至有的学校还会设法掩盖,认为这属于家丑,这实际上就是在纵容学术不端,久而久之,客观上庇护了少数人抄袭、造假。
4 多管齐下整治学术不端
要革除学术不端,必须从源头入手,改变一元评价体系,同时强化处罚力度,多管齐下,才有可能除恶务尽。
《光明日报》评论文章指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要坚持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标准统一、措施有力、决不姑息,不仅追究当事人的具体责任,而且要求所在单位必须承担应负的管理责任;建立全国通行的学术信誉制度,对触碰学术伦理禁区、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人员,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相关领域的学术工作;加大处罚力度,一旦违反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的条款,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学术荣誉等方面给予更加严格的惩罚措施,迫使学术研究的投机取巧者不敢越轨。
《新京报》发文认为,要扼制当下中国高校学术腐败势头,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必须在高校中实行真正的学术自治,让学术的归学术,让导师真正为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才能挡住改写论文对付查重系统、雇枪手写论文的沉疴。可以说,学术尊严真正确立之日,才能有效防范学术腐败现象。
长江网评论建议,打击学术论文造假,一是要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学术评价机制,尤其要抛弃“论文至上”所衍生的“唯数量”观,对人才实行分类考核,更加注重论文质量。二是必须强化法律的威慑力,对于论文造假的供方,不论查处难度有多大,凡有蛛丝马迹,都必须穷追猛打,不留余地。三是学术工作者要发挥“工匠精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学术的道路上稳扎稳打,求真务实,潜心于学术研究。
5 出台《办法》惩处学术不端获网友集体点赞
近些年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广大网民纷纷在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经抽样统计发现,网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观点:95%的网民认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不论查处难度有多大,都应该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一查到底,强化法律的威慑力;82%的网民表示,铲除论文黑色产业链必须标本兼治,在加强惩处力度的同时,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学术评价机制,彻底消除市场需求,正本清源;73%的网民称,刹住论文造假风,需要每一个人,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谨守底线,甘坐冷板凳、不怕被遗忘,切莫挖空心思走捷径、图速成;67%的网民强调,活跃在网络上的造假机构、枪手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无疑这些人推波助澜,令造假之风泛滥成灾,有关方面不能放任不管,必须严惩;34%的网民建议,整治学术不端行为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在严格落实《办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此外,还有8%的网民表达了其他观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周韶钧)
http://csr.mos.gov.cn/content/2016-07/30/content_37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