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业将企业福利的成本转嫁于社会
福利腐败是经济转型时期的现象。垄断行业的高福利问题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破坏了社会公平,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首先,福利腐败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破坏了公平和平等原则,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相同劳动量与劳动复杂程度,在不同行业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必然会在广大劳动者队伍中产生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和不满情绪。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与社会分配不公有着密切关系,而福利腐败对社会分配不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按常理,社会福利应当是由全社会承当,用于帮助、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而不是给收入已经很高的垄断企业员工的。现在,垄断企业却利用公众给予它们的强势地位,将企业福利的成本转嫁于社会,在经济转型时期,这种现象显得比较突出,如果得不到遏制,会加剧利益冲突和矛盾。
其次,福利腐败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由于福利低于市场价甚至是无偿的,势必会使部分剩余福利进入市场流通,冲击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例如,福利房被炒卖和火车免票证、学位名额被倒卖便是常见于报端的事件。福利腐败最大、最明显的危害在于把国有资产、税收等全民财富以福利的名义转为个人财富,或是转嫁福利成本,以亏损为由通过涨价增加群众负担,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另外,福利腐败表面看是垄断企业本身得利,但实质上它们是在扼杀自身的活力,无异于“慢性自杀”。由于缺乏改善经营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垄断行业往往阻碍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国已经加入WTO,这些垄断性行业竞争力面临严峻的挑战,风险与日俱增。在垄断状态下,它可以转嫁给国家,一旦打破垄断,进入市场竞争状态,又将如何自存呢?
福利腐败的根源:员工特殊待遇在于行业垄断
所谓福利腐败其实反映了转型时期的普遍性问题,即通过公权力而形成的行业垄断企业内部的员工特殊待遇,与市场化理念之下的参与主体平等地位之间的矛盾。
其实,垄断行业的内部福利之所以被指福利腐败,恐怕不在于福利的丰厚,而在福利的来源。事实上,即使是市场机制相对健全的国家,各种行业也都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潜规则,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只有该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这种企业内部福利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竞争企业福利的提高是与企业竞争力和利润提升相关的,而垄断福利依附的是垄断利润,垄断行业因其控制资源的绝对优势,加之关系“国计民生”,在保障公共利益的招牌下,往往可以取得价格加行政带来的双重利润,这种利润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对公众利益的强制剥夺,行政垄断中这种人为剥夺的特色更为浓厚。
造成福利腐败现象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源配置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机制,所以自然就会形成所谓的垄断或特殊部门的特殊利益。二是内部潜规则的泛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在垄断行业出现的福利腐败现象,其实在很多行业都存在,虽然福利腐败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破坏谁都看得见,而被我们忽视的是福利腐败的高传染性。只要有福利腐败存在,任何掌握公共资源的行业或部门,就必然会跟进模仿并竞相攀比,从而进一步加剧福利腐败泛滥。三是对垄断行业的管理缺乏法律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垄断行业往往一方面挤压了消费者剩余,另一方面却享受着福利配给的优先权。这很类似一场集体腐败。福利腐败需要接受市场化改革的阳光暴晒!
遏制福利腐败关键是引入竞争
铲除福利腐败,必须从根子上打破行业垄断。企业只有面临市场压力,才会主动去控制成本,才会有自发消除福利腐败动力。
遏制福利腐败根本上还是在于引入竞争。对于行政垄断当然必须破除,对于市场形成的垄断必须限制,即便是对于自然垄断行业(譬如城市供水等),也还是可以进行经营者竞争的。惟有竞争,方能有硬性的成本收益核算。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其科学经营和民主管理,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上放松管制、引入竞争,这是当今世界各国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的基本潮流,也是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有关垄断行业,适度建立起市场竞争机制。特别是一些盈利性的运输、通信、能源等垄断行业,应根据条件成熟程度,逐步取消体制障碍和人为限制,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促进有效竞争。
对于政府直接投资生产的公共物品,例如水、电、石油等国家战略物资,公交、地铁、铁路公共设施,应该加强监管,防止行业暴利危害百姓利益。要建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实行规范的听证制度和审计制度;要公开生产成本,垄断企业不能以原料涨价作为生产成本提高和产品涨价的理由,“控制了高福利,成本也就降下来了”。同时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垄断行业的监管纳入法制化轨道。
形成“垄断福利即腐败”的舆论环境。治理福利腐败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垄断福利已成为一些垄断性行业中普遍存在且根深蒂固的现象,因此,尽快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很有必要,这是根除福利腐败的思想基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欧永生)
新闻链接: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将矛头直指“垄断福利”现象。温克刚委员说:“铁路公交职工乘车不买票、电力系统职工用电不花钱、燃气公司职工用气有优惠、医院职工看病免挂号……谁给了你们享受‘免费午餐’的权利?”
他指出:“垄断福利”本质上就是一种腐败。这些企业把经营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加剧了分配不公和国有资产流失。
从两会开始,垄断行业待遇畸高问题受到突出关注。
5月,劳动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披露,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倍至3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
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部分垄断行业开始采取一些举动。3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网省公司必须立即停止执行各种名目对系统内职工用电实行优惠的办法”。厦门市公交总公司宣布停用家属卡、监督员卡和优惠卡。而后电力系统又被迫掀起了一场“减薪风暴”。
11月末,劳动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浮动比率由0.75降至0.6,就是说,企业效益增长1%,员工工资总额最多可增加0.6%。